陳皮浸三蒸 港酒保創土產雞尾酒
發布時間: 2016/12/09 17:54
最後更新: 2016/12/09 18:00
雞尾酒,普羅港人認知都是用高腳玻璃酒杯飲,但張寅傑(Kit)炮製的雞尾酒陳皮粥,卻是盛在一個粥碗裏,旁邊還放著一隻中式湯匙。
那個碗叫葵斗碗,是Kit少時吃粥用的碗;陳皮粥用了香港本土食材:三蒸、蜜糖、糯米酒。
外國都有用地道食材藥材炮製的酒,為什麼香港沒有?
在英國生活了約十六年的Kit看上去很洋化,但談到陳皮、薑、蜜糖、糯米酒、三蒸,各自的用法,在香港哪裏找到本地蜜糖、有機老薑,他如數家珍,甚至會用陳皮、薑浸中式酒。
他是調酒師,2013年與一間推崇本地食材的食肆合作後,開始研究本地材料。他探訪老人家,看見婆婆家中有好多自己浸的酒,婆婆給他嚐浸了五年的菊花酒,令他思考怎樣浸菊花,酒的味道會好些?最終他想到用Chardonnay和伏特加浸洋甘菊,再加檸檬汁、蘋果汁和黑糖、洛神花;最後他特別用蘋果木(applewood)製的烟燻,令味道厚一點,並為這款香港雞尾酒起了個很有詩意的名字:花落誰家。
以中式酒及食材 創25款作品
但他的最愛是陳皮粥,用了陳皮浸三蒸、糯米酒、蜜糖、老薑等。三蒸和糯米酒皆是本地著名醬油廠悅和出品,蜜糖來自永和,老薑產自錦田大江浦有機農場。他坦言以前對中式酒沒啥認識,政府發展東北,上水古洞頓成焦點,他去尋訪,認識了悅和醬園;眼見這間有七十年歷史的醬園可能受發展影響,他寧願用自己的方式去抗爭--用悅和出品炮製雞尾酒,覺得更實質、更有意思。至今他已用香港出品的中式酒及食材創作了25款雞尾酒,聖誕並會推出中式mulled wine,用三蒸、甜醋、花椒、橙、八角;刻下又和悅和洽談合作出品養生酒,另構思食譜,讓大家可以在家調弄,推廣酒療。
他熱心鑽研,其實內藏大志願:想改變港人覺得飲酒不好、讀書不成的人才做酒保的負面印象。
我(對此)很奇怪,因為酒在西方很多由修道院釀製,起初是作藥用,例如氈酒(gin),中式酒一樣有療效,例如坐月飲糯米酒可補身。
4年前他剛回港,前度女友的母親聽見他做酒吧,立時上下打量;親戚知道後的反應--Kit一一模仿,記者今天也能想象當時的尷尬--令他切身感受在港做酒吧是遭人看低的職業,是「吧仔、酒吧佬」。
他當年在英國可是主動找機會做酒保。他讀九龍工業中學,會考差不多全部肥佬,僅Art & Design得2、3分,時為95、96年左右,做警察的父親趁政府尚有讀書津貼,送他去英國小鎮Grantham。Kit一面讀書,一面在中餐館做兼職,看見中餐館酒吧的外籍酒保被很多人包圍,覺得好型,於是從未接觸過酒的他決定要做bartender。他晚上十時半收工,酒吧才開檔,他遂自動請纓義務幫忙,倒垃圾、遞杯、和客人聊天,同時偷師,暗盼有天酒保告假,他就可頂上,一天他終於如願。
英留學主動出擊 暗偷師學藝
3年後,他完成了設計工藝的文憑課程,回港後替英國院校做升學服務,帶香港學生去英國,留英數月,他重操故業,在當地做酒保,開始有人邀他做全職,等候獲批工作簽證期間,他不時去其他歐洲國家;旅遊區缺人,正好是他的機會,他幹了一、兩周,嬴得當地人信心,就在酒吧工作,由是他積累了在三、四十間酒吧工作的經驗。他最後在英國諾定咸落腳做酒保,直至12年回港。
客人心情酒吧氣氛 全需兼顧
酒保豈止弄雞尾酒而已?Kit見客人五六時來,即知他未吃飯,遂弄杯較酸的飲品助開胃;客人八九時來,他就弄杯較甜的,使他飯後更圓滿;客人心情、酒吧氣氛,他全都顧念。「Bartender,是照料(tend)整個吧的人。」有時候,客人來到,著他弄一杯,隨他自由發揮,這份信任是Kit最大的滿足感。一群在諾定咸認識的客人朋友,回港後都找他「飲嘢」。
在英國做酒保,一周最多工作48-50小時,周薪250-350鎊,另有貼士、加一,「貼士較香港多好多」,但在香港,酒保最多賺三萬元,又要晚出早歸,
我剛回港時,返下午五時,放凌晨四時,沒有自己的生活。
形勢所逼,Kit唯有多開新路,在港不只做酒保,還開調酒學校、做顧問,坦言仍在摸索平衡中,但他還是最喜歡在吧枱後,周五六晚,他定會回酒吧靜待新知舊雨。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收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